現今想買房入住台北市實屬不易,但到底戶頭應該存到多少錢才能在台北市買房呢?答案是大約400萬元。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的北市住宅買賣契約平均總價,2018年第3季為2081.6萬元,換句話說,若以民眾購屋的平均總價,需自備款2成來換算,大約需事先準備400萬元。
據群益期貨開戶報導,台北市住宅買賣契約平均總價為2081.6萬元,而先前台北市地政局也公布2018年交易熱門的前40名路段,以「中古屋」熱門路段而言,前3名分別是內湖區的康樂街,每坪約38萬元、北投區溫泉路每海外期貨手續費坪也約38萬元,以及文山區福興路的每坪39萬元。
另一方面,據《蘋果日報》報導指出,若觀察全台六都近10年的房價走勢就能發現,漲幅最多的縣市卻是台中市,平均購屋契約總價從625萬元,大幅上揚至1057萬元,漲幅達69.1%。至於台北市,則是從過去10年的購屋買賣契約總價增加689萬元、新北市增加479萬元、台南、高雄與桃園也增加約200至300萬元。
然而,當房價大幅成長時,民眾薪資有跟著增加嗎?目前基本月薪為2萬3100元,對比10年前的基本工資1萬7880元,10年期間僅增加5220元,也讓多數民眾在面對高房價時顯得很無力,不少網友就表示:「沒辦法,貨幣寬鬆的後遺症」,「房價漲成這樣,是毀滅年輕人的未來」、「年薪沒有200萬,怎麼在台北買房子?」、「年薪百萬在台北市真的不用想買房,除非有好爸爸好媽媽」。
現在我們知道,過去期貨開戶合約主要是由買賣雙方制定即可,並且主要用來保障買賣雙方的交易,以避免未知因素造成雙方的損失。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,有些人開始發現,與其讓買賣雙方自由協定,不如發展出一種「定型化契約」--商品、數量、履行時間皆事先固定好的合約。如此一來,期貨合約將會變得更加普及,並且更為方便廣泛運用。當 1848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後,作為第三方的擔保角色,於是開始制定各種商品的定型化契約,當時一開始主要以雞蛋、奶油、牛豬、木材為主。後來則納入各種原物料/產品,把期貨合約拉抬成一種金融衍生商品,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這個期貨開戶市場。
台灣中科生物技研股份有限公司